Dynamic Information
2008-03-08
對于萬向集團的發展,魯冠球說:“搞企業,阿拉伯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。”萬向集團30多年持續發展,用一句話來概括,就是“奮斗10年添個‘零’”。上世紀70年代,企業日創利潤1萬元,員工的最高年收入為1萬元;80年代,企業日創利潤10萬元,員工的最高年收入為10萬元;90年代,企業日創利潤100萬元,員工的最高年收入超過了100萬元。
2001年,企業日創利潤300萬元,員工的最高年收入為303萬元。如今萬向的發展正處于二次創業攻堅戰的第一階段,下一個“奮斗10年添個‘零’”的目標是,到2009年實現日創利潤1000萬元,員工最高收入1000萬元。
資源外部化
魯冠球表示,企業的發展,一定意義上取決于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水平和優化配置的程度。他說,1992年萬向把人員派往美國,真正感受到了與國際市場的差距。比如,美國一家同行企業只有250人,年生產400萬套萬向節。而當時的萬向,有近千名員工,年生產只有80多萬套。對照美國企業,萬向采取了以高起點投入,引進高精尖設備,培育高素質人才,制造高檔次產品,企業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。
按魯冠球的觀點:“凡事能夠親身經歷,固然是一種積累,但是,別人的經驗更是一種資源,善于學習便是一種財富。”通過與通用、德爾福的配套合作,從外方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認真中,迫使萬向不斷改進工作,不斷提高水平。1994年,萬向美國公司成立,使萬向充分利用國內的資源優勢,融合美國本土化運作,高起點,邁大步。公司實施了以“股權換市場”,以“設備換市場”,以“讓利換市場”,以“無形資產收購”等資本經營與發展實業相結合的運作技巧,先后在美國、英國、德國、加拿大等7個國家建立18家公司。走出去的戰略不僅擴大了萬向的國際市場份額,更為其融合國際市場及利用國際資源打開了通道。
經營本土化
魯冠球認為,全球化既是一體化,同時又是一體化和本土化的矛盾統一體。一方面,全球化正在沖破傳統的民族和國家的壁壘,被越來越多地接納和遵守國際性的標準及規范;另一方面,各國又都在努力將國際標準與本國的傳統相結合,使國際標準本土化。對此,萬向的海外企業采取了“思考全球化,行動本土化”的經營戰略。
萬向倡導的本土化包括管理本土化、市場營銷本土化及資本運作本土化。拿管理本土化來說,萬向集團在海外的公司,全部按照國際通用的標準進行管理。公司財務賬目、法律事務等,都由當地會計師事務所、律師事務所來承擔,以求得到客戶的信任,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角色。萬向國內的生產企業和海外公司,分別作為制造商和經銷商,于1998年初通過了國際汽車行業最高標準QS9000體系認證。
2001年2月,萬向美國公司嘗試產權改革,設立經營者基金。在集團投入仍歸集團所有的前提下規定,每年利潤增長超過26.58%的部分劃入經營者基金,歸該公司經營者所有。同時規定,基金可以通過購買新股的方式,逐步轉化為總額不超過40%的公司股權。“經營者基金”的設立,不是簡單地明晰產權,更不是分配存量資產。魯冠球稱,“經營者基金”的運作,完全建立在創造增量資產的基礎之上,可以稱之為“激活智慧,分配未來”。
再說萬向的資本運作本土化。魯冠球認為:“企業經營管理成功與否,銀行和股東的承認是判斷標準。”萬向海外公司的經營效益和發展速度,很快引起了當地銀行的注意。這些銀行不僅在資金上支持,授信額度從500萬美元增加到8000萬美元,而且還主動為企業出謀劃策。目前,當地銀行對萬向美國公司的投入,是母公司投入的2倍以上。萬向美國公司還準備將股票上市,爭取真正實現公司資本運作的本土化。
人才國際化
2001年10月起,國家實施允許外資進入國內人才市場的開放政策。魯冠球稱,此舉意味著人才“國內競爭國際化,國際競爭國內化”的日子已經來臨。如果國內企業不采取國際化的戰略,不僅新的人才招聘不到,而且現有的人才也有面臨跳槽的風險。
萬向的人才國際化戰略以海外公司為平臺,逐步向國內輻射。海外公司從本土化入手,通過當地的銀行、律師事務所、會計師事務所、媒體等多種渠道,聘用不同國籍,具有多國文化背景的各類優秀人才。例如,萬向美國公司成立初期,很多人建議從國內派“子弟兵”出去。萬向經過分析認為,雖然派“子弟兵”出去直接成本不高,但間接成本較高,尤其是機會成本。因為國內“子弟兵”還要過語言關、法律關、生活關,還要熟悉環境、結交朋友等等,要一二年以后才能獨立工作,消耗了時間,更主要的是可能錯過很多機會。萬向選擇了本土化招人,萬向美國公司現有480名員工,國內派出的只有6人,其余的人員都是在美國當地招聘的。
以海外公司為依托,內外一體化用人,為人才創造國際化的流動空間。國內公司大批地派人出國,進行工作培訓。萬向在國外的18家公司,為集團人才國際化流動創造了條件。萬向內部的員工,通過自我申報的形式,提出到國外公司工作的要求,經過一定程序的崗位考核,就可以到國外公司工作。與此同時,國外的員工也要到國內進行工作培訓,了解中國的國情和萬向的文化,熟悉集團的制造能力。 (內容有刪改)